古代紫禁城中的人们玩什么游戏?
在中国,有一项历史悠久、有益无害、利于身心的大众文化传统:琢磨住在深宫大院中的王公贵族们吃什么、玩什么。
首先,皇帝能用上金锄头,耕起地来肯定是其乐无穷;再者,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吃的也不会差;宫廷内还能领先一步与国际高科技接轨:溥仪1922年就能骑上自行车,还在紫禁城搞了个20辆车的豪华车库,一想就美得不行——直到2018年共享单车崛起,这种奢华享受才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可惜溥仪是人菜瘾大,车技并不好
不过,那些住在红墙绿瓦后的人们,终究是没有手机、电脑,当然更不会有PS5,没法潜水、蹦极、逛秋叶原,除了骑自行车,他们到底还能玩什么呢?
很多人对宫廷娱乐的第一印象是“狩猎”。不过狩猎是一项季节性活动,很看动物的脸色,加上玩起来劳师动众,即使是皇帝也没法一年四季想什么时候玩就什么时候玩,算不上一项常规娱乐。真正的常规娱乐项目往往要常设在宫墙之内。
乾隆在木兰围场打猎
今天,现代人能接触到最接近当年宫廷的环境,就是北京故宫。然而买张票去故宫,能看到祭祀设施、政务场所、饮食起居,却很难找到一个专门的娱乐场所——等等,其实也有,在紫禁城,曾有过大大小小11座戏台,算是那个年代的KTV和Livehouse。
寿安宫三层戏台,为乾隆帝的母亲服务过几次就被拆除
戏台,自然是用来唱戏的。中国的戏剧在元朝开始崛起,到了明朝,才从民间蔓延到上流社会。也就是说,从物力人力和发展程度来看,中国古代戏剧的巅峰是发生在紫禁城里的。
漱芳斋的“风雅存”戏台,主要给皇帝吃饭时观看短剧用
明朝皇帝在观戏上缺乏想象力,这可能与朱元璋打下的“观戏也要寓教于乐”传统有关。《椒宫旧事》记载,朱元璋和孙贵妃曾经在香云阁观赏割稻子的戏剧表演(称为“打稻剧”),这背后当然代表了皇帝对农业的重视,和在地坛带头春耕一样,属于劝农样板戏。
可想而知,后来的明朝皇帝并不喜欢这种严肃戏剧。明神宗时期,开始在玉熙宫引进各式民间戏剧,主要是用插科打诨的形式演出宫廷外的传闻和轶事,这种古代脱口秀其实也不只是娱乐,还可以说是一种古代内参:明宪宗时有过一段著名的公案,几名太监演员借助时事戏剧讽刺当时的人们“不怕皇帝,只怕大太监汪直”,引起了明宪宗的警惕。
不过,戏剧在紫禁城内的辉煌还要等到清朝。不同于明朝皇帝,清朝的皇帝和贵族们大都非常喜爱看戏,甚至还有不少人迷上了自己唱戏,早期所谓票友都是八旗子弟。而这些人的戏剧启蒙,少不了逢年过节宫廷内必办的各样戏剧。
《平定台湾战图•清音阁演戏图》描绘了乾隆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后的庆功戏曲演出
清朝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管理戏曲排练与演出等事务,称为“南府” (后来变为升平署)与“景山”,不仅任用太监作为演员,还大批招募江南等地的民间艺人。
慈禧成立的普天同庆戏班
在设施上,清朝贵族们也想出了很多花样。他们在紫禁城内盖了功能不同的各色戏台:有方便皇帝和妃嫔看戏的室内小戏台,也有挨着寝宫、承担逢年过节戏剧演出任务的中型戏台,还有专门为特别大事准备的三层大戏台。其中很多戏台的设计理念已经相当先进,像是重华宫的漱芳斋戏台在顶层有升降绞车,而光绪看戏的西次间前沿炕看上去已经和现代餐馆的雅间没什么区别了。
西次间前沿炕
一直到1923年,清朝贵族们还在当时已是故宫的紫禁城看了一场戏,庆祝敬懿皇贵太妃的生日,这是宫中的最后一场戏——作为对照,就在同一年,宫墙之外,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然开始。
不过,戏剧好归好,还是一项被动的娱乐——八旗子弟可以唱两嗓子,皇帝和亲王这种上层贵族怎么办?为了保持身份,他们大多只会参与一些文艺和体育活动。
最常见的书法字画鉴赏不用多说,明成祖还因为朝鲜妃子的吹奏“窈渺多远音”高兴不已,最会玩的明武宗(正德皇帝)命令天下选送乐手到京中,为他在豹房里演奏乐曲。明宣宗自己能创作,还会吹拉弹唱,崇祯也能谱曲,创作过《倥侗引》《烂柯游》等乐曲。
蒙古乐队
和戏曲一样,清朝贵族把宫廷音乐也进一步制度化,设置了诸多乐队。这些乐队规模庞大,种类繁多,不仅有回族乐队、朝鲜乐队、蒙古乐队,还有缅甸和安南的乐队,到了晚清,清宫还引入了留声机用于播放唱片。
至于体育活动,光是球类运动,就有蹴鞠、马球、步打球等诸多形式,甚至还有一种名为“捶丸”的运动,玩家要用球杆将球击入地下的球窝中,球窝上还设有彩旗,怎么看怎么像现代高尔夫。
《明宣宗行乐图》中描绘的捶丸
另外,紫禁城靠近北海、中海等湖泊,给水上运动提供了空间。明朝不少皇帝都喜欢荡舟太液池,崇祯帝尤其着迷于此,不仅乘船,还用木头雕刻成海外异民、先贤、文武的傀儡像,用竹板放在水池中,让操纵木偶的人一边配音一边控制木偶做出转动、翻腾等动作。
水上木偶戏
清朝皇帝也充分利用了紫禁城附近的水域。清本来就是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渔猎民族,有在冰面上作乐的传统,因此冬季的冰嬉被认为是“国制所重”(乾隆语)。清朝的冰上宫廷娱乐项目不仅有滑冰竞速赛、杂技表演,还有所谓“转龙射球”:射手们一边列队盘旋滑冰,一边射击冰上旌门的“天球”。
清朝对冰嬉的重视在现代影视作品中也有体现。《甄嬛传》里的安陵容就因为冰嬉时的舞姿优美,得到了雍正的关注。
季节性宠妃安陵容
如果说听戏、乘船这些还是宫外的普通人也能享受到的,那么饲养珍奇异兽就是古代专属于封建帝王的娱乐爱好了。
郑和下西洋为永乐帝带回了大象、犀牛、狮子、长颈鹿等等中原少有的动物。这直接刺激到了后来的明朝皇帝,明孝宗就在紫禁城里搜罗异兽珍禽,吐鲁番进贡的“偕撒马儿罕贡狮子”就是他的心头宝,尽管大臣进谏说这狮子每年要吃720只羊,用18000人照顾,也没法让他放弃。正德皇帝搞了臭名昭著的豹房,不仅关豹子这类野生动物,也囚禁人。明神宗建了百鸟房,“海外珍禽,靡所不备”。
明宣宗出了名的喜欢斗蟋蟀,为此专门派宦官到苏州采购优质蟋蟀,还要求苏州官府协助,蒲松龄著名的短篇小说《促织》讲的就是这件事。
嘉靖帝沉迷吸猫,据《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记载:“(有)猫儿房,专饲御前有名分之猫,凡圣心所钟爱者,亦加陛管事职衔。”崇祯帝也有给猫狗封增官名,还按品级发工资的记载(«筠廊随笔»)。
而在清朝的紫禁城,狗更受欢迎。雍正多次下令让造办处制作狗窝、狗衣、狗笼、狗垫,甚至连尺寸用料乃至式样图案都亲自指定,有时候还出尔反尔,把做好的东西打回去重做。清朝光是养狗处就有内外两处,各有十几间房屋用于饲养狗只。
说了这么多,似乎只有王公贵族这些人上人才有资格在宫廷中娱乐。其实也不尽然,红墙内大量的工作人员——太监、宫女、侍卫也有属于自己的平民娱乐,虽然对比起来,种类少、频率低,但总归也是娱乐。
最亲民的平民娱乐是以赌博为基础的各种棋牌游戏,有纸牌、骰子、骨牌以及双陆棋等等,参与者多是有经济实力的太监们。清代还特意出了条例禁止太监赌博,违反者要责打、枷号,也侧面说明了赌博之风在宫中盛行。
宫女们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娱乐更加受限,基本只有荡秋千、抛球乃至说相声(参军戏)这些她们入宫前就常玩的游戏。
另外,在逢年过节时,侍卫、太监们也能蹭上贵族过节的光,参与到一些娱乐中。具体来说,皇帝希望看到宫廷内一派繁荣的景象,而太监、宫女们就要负责营造这种繁荣。他们要放烟花爆竹,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演戏杂耍,逛宫内的灯市买灯、吃元宵,还可以在货郎、地摊上购买到各种节庆商品——当然,购买者和销售者都是太监和宫女。
所有这些紫禁城里的娱乐活动,在今天都已经是风中的往事。紫禁城变成了故宫博物院,从皇家宫殿变成了文保单位,再也没有了耽于享乐的王公贵族们,没有了逢年过节的种种活动,只有灯会还有些许残迹。
紫禁城上元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