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三人谈:“双龄共养”如何破解养老托育两难题

编者的话:近期,北京市首家街道级为民服务综合体亮相,逐步构建“一老一小”双龄共养服务模式,中心将定期开设老幼特色课堂,让儿童与老人进行文化、学习交流,营造敬老、爱老文化氛围。社会配套便利方面,“养老”“抚幼”与“便利青年的工作与生活”是否可以考虑资源整合,以“做加法”的思路形成合力?共养模式可行性如何?

“全龄友好”应是标配 

伍小兰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建设全龄友好、家庭友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不是高配,而是标配,不仅能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能通过环境赋能,主动适应人口发展形势和社会需求变化,建设富有活力的城市和社区。全龄友好环境建设面向所有人和家庭,旨在让所有年龄人群、所有家庭都能感受到生活上的安全、便捷和舒适,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安心成长、生活和老去的美好社区。

首先,应强化全龄友好社区建设规划。突破单一年龄群体的局限,寻求儿童、青年、老年等不同群体的需求最大公约数。其一是加强完整社区建设,缺什么、补什么,优先配齐日常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提升社区卫生和绿化基本环境,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共性需求。其二是要聚焦“一老一小”,提高家庭支持力度。加强适老适幼设计改造,让老年人、儿童出得了门、下得了楼、行得了路,有活动休闲场地。强化资源整合,设施共享,推广和优先建设(改造)功能复合集成的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养老托育综合体,既要保证一定服务半径内方便可及,又不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其三,要加强全龄友好城市和社区建设的规划指引和技术创新,提高城市和社区的活力和韧性。一方面实施“动态评估-需求转化”策略,前瞻性应对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动对社会服务需求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另外一方面要加快推进设施和服务代际共享、适老适幼的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

其次,要提升全龄友好基层治理能力。其一应大力推动资源下沉,服务落地,提高基层统筹治理能力,基于本地居民的生活样态和切实需求,促进就近就便社区服务和养老托育服务功能的连续衔接。其二是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发挥多方主体作用。统筹行政、市场、社会等资源,形成多方供给、协同共建、权责明晰、统筹推进的发展新格局。探索通过社区“大党委”等工作机制,鼓励辖区内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放内部食堂、活动场地等。发挥市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力量,鼓励生活性服务、养老托育服务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经营,通过产业链互惠协同,推动服务融合和行业融合。

最后,建设邻里相亲的生活共同体,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增进不同年龄人群的代际互动。将社区服务与社区自治、居民参与相结合,推动志愿服务、互助服务、居民参与常态化发展,通过适当的资源投入充分调动社区自治潜能的发挥,从根本上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家庭养老托育能力。(作者是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健康研究所研究员)

日本“双龄共养”实现双赢

潘小多

日本社会的高龄化现象比中国出现得早,也更为严重,“幼老复合设施”就是日本在养老探索中值得借鉴的一个案例。

所谓“幼老复合设施”,顾名思义就是将托儿所或学童保育机构(针对小学生的课后托管)和居住型养老机构或日间托老机构建在同一个设施内,兼顾看护老人和照顾幼儿,有些共生型福利设施还会为残障人士提供看护服务。

日本自1993年开始在全国推广一老一小的护理机构。这类机构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自然交流”。虽然大部分设施会设置专门的“互动时间”,但老人和孩子的交流总会在不经意间随时发生。共用的入口、走廊、活动室,都可以是老人、儿童,以及中青年护理员发生交集的地方。孩子们开心的笑声、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活力十足的问候,给整个设施注入阳光。一些本来态度冷淡的老人也会渐渐柔软起来,不知不觉间成为孩子的玩伴。

数据表明,在养老机构生活的老人通常会因为身体功能减退,或患上认知障碍等其他疾病而逐渐失去活力,表情也变得越来越单调。但是在和儿童进行日常接触后,他们的面部表情会丰富起来,语言能力也能有一定的改善。

对于儿童来说,如今大部分家庭只有两代人,幼老复合设施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代际交流。在护理人员和志愿者的引导下,他们还能够学习问候方式和日常礼仪,同时学会如何关爱和体谅他人。

双龄共养不只实现了双赢,对机构和员工也带来极大的帮助。日本护理员人手奇缺,日本综合研究所的网上调查显示,潜在的护理员中占比最多的是全职主妇。同时,也有很多女性护理员因结婚或育儿等原因而不得已离职。如果设施可以托管员工的子女,就很容易招到家有幼童的女性护理员。

日本冈山县牛窗市一个名为紫阳花的养老院于2018年设立了托儿所。院长最初很担心招不到保育员,没想到很快就有人“带娃应聘”。养老院也有牙医、营养师和健康护理师,可以和托儿所形成资源共享。正如院长所言:“虽然疫情期间我们也担心孩子会传染老人,但是从长远的眼光看,幼老共同照料绝对是利大于弊。孩子成长是理所应当的,难得的是我们还能看见老人也在成长。”(作者是旅日媒体人)

可借鉴“时间银行”模式

蒋洪卫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高速增长的平台期,“6275婴儿潮”(指1962年至1975年出生的人,总数约为3.66亿人,编者注)的一代将在2022—2035年进入老年阶段。与此同时,新生人口也面临托育资源不足的现状。如何更好地统筹解决“一老一小”难题,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我国老龄人口增加以年轻老年人为主。对该群体而言,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重要需求之一。可以考虑建立“一老一小”双龄共养新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年轻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需求,同时也可为有婴幼儿的家庭更好地解决托育的难题。

目前,我国基本建成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利用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将有条件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点,升级为“一老一小”双龄共养服务站,让相对较为年富力强的老人在保持自身生活便利的同时,对婴幼儿予以更细致的照护,或有可能积极发挥年轻老年人的“余热”,实现“老有所为”,并打造多赢局面。

换个角度来看,根据教育部数据,2022年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27.55万人,比上年减少177.66万人。结合我国当前幼儿人数或持续减少的趋势,相关从业人员也将面临转型需求。如能结合养老服务需求,从“一老一小”两端转型成为多样化服务从业者,将有效发挥专业优势。

具体的措施建议包括:首先,在具备条件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增加开展托育以及幼儿园放学后的幼儿托管照顾服务,丰富“一老一小”的服务内容,补充托育短板;其次,在提供“一老一小”服务的社区,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幼儿教育从业人员进入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托育及幼儿托管照顾服务,同时学习养老护理知识,成为提供养老护理及服务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可以从年轻老年人中发展,找到喜欢幼儿、具备爱心和照护能力的年轻老年人。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借鉴“时间银行”(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编者注)等创新方式,形成新的服务模式。(作者是中健联康养研究院院长、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康养分会秘书长)

热门相关:恶明   墨桑   锦衣当国   锦绣医妃之庶女凰途   随身英雄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