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共逐梦 诗和远方绽芳华
本报首席记者 王 洋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各地旅游新业态持续涌现,新热点不断形成,新“网红”层出不穷,新现象广受关注,一幅幅旅游新图景成为筑梦现代化的生动画面。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旅游业也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挥了积极作用。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筑梦现代化 旅游新图景”,敬请关注。
“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具有自然山水特色和历史人文内涵的滨江城市、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旅游发展及文旅融合工作,就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殷殷嘱托,厚望如山。文化和旅游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一处景、一幕剧、一场戏、一杯茶……如今,行走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壮美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深度交融,一个个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精彩上演。
以文塑旅 “火”了旅游市场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记载着江西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和历史传承。五一假期,江西南昌推出“一篇《滕王阁序》走遍南昌”活动,游客背诵成功,不仅可以免费游览滕王阁景区,还能享受南昌重点景区免门票优惠。
“这就是我的‘通关文牒’,上面有印鉴、地区和人名,特别有收藏价值。”河南游客李先生早上6点就来到滕王阁景区排队参加活动,成为当日首个“通关”者。“听说持‘文牒’还可以免费游南昌舰主题公园、怪石岭、铜源峡等景区,我打算多走走多看看。”
在湖南岳阳楼景区背诵《岳阳楼记》,在四川剑门关景区背诵《蜀道难》,在安徽滁州琅琊山景区背诵《醉翁亭记》,在山东曲阜背诵《论语》……如今,背古诗文免门票正成为越来越多景区的新“玩法”。它巧妙地将背书这件学生时代的“苦差事”和游玩联系在一起,给游客带来实在优惠,也丰富了旅游体验。
从“读李白 游神州”,领略“诗仙”眼中的中华大地,到体验汉服旅拍,邂逅“新中式”的浪漫,再到跟着演出去旅行,追寻特色游览方式……近年来,文化味儿十足的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新现象频频“出圈”,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隧洞观看实景演出,通过数字手段,可看、可听、可触、可参与,真是洞中一梦、闽都千年,非常震撼,不虚此行。”五一假期,浙江游客陈女士在福州乌山隧洞观看沉浸式文旅演出《寻梦闽都》后激动地说。
近年来,各地打造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内涵丰富、地方特色鲜明的沉浸式演艺。白天看景、晚上观剧,已成为文旅消费新风尚。
追随《去有风的地方》到访云南大理、被《我的阿勒泰》“种草”新疆阿勒泰……因热播的电视剧“出圈”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成为年轻人的出行选择。
“我国旅游业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市场需要更具特色、更具内涵、更具吸引力、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看来,文化资源、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等文化元素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让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旅游内容更具吸引力,也能让越来越多游客更加深刻地感悟中华文化之美,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以旅彰文 “活”了文化资源
绵绵细雨中,麦积奇峰时隐时现,“麦积烟雨”吸引了众多游客。近期,天水麻辣烫持续火爆,甘肃省天水市各大景区游客量也呈现“爆发式”增长,麦积山大景区更成为不少游客的首选目的地。
四川游客张女士被热辣滚烫的天水麻辣烫“种草”,开启了天水之行。“我到这里的第一站就选择了麦积山,听说这座石窟已经有1600多年历史,想近距离观赏了解。”
在兰州,华灯初上,市民游客齐聚黄河岸边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抒爱国情怀;在敦煌,广大游客感受“一梦入敦煌,一眼望万年”的文化魅力;在嘉峪关,八方来客走进关城,观看国风《飞天舞》,感受百年古城魅力……五一假期,甘肃文旅经济持续升温,共接待游客2510万人次,旅游收入150.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7%和38%。
“各地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转化,形成了多点支撑、多业共生、多元融合的大旅游产业,以丰富的产品供给、多样的融合业态,激发了消费潜力。”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说。
近年来,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将文化资源以适当的方式开发成旅游产品成为各地旅游工作的重点和亮点。
博物馆里,新潮的展览吸引年轻人踊跃打卡,馆方将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宝贵财富,用鲜活的方式展示给游客;百年老村中,古老的街巷唤起浓浓的乡愁记忆,村民用最质朴的方式让远方客人留下来,体验民风民俗……各地的文旅融合实践方式不断丰富、创新,满足着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刺绣、剪纸、竹编、漆艺、泥塑、昆曲、京剧等非遗走进景区,与旅游碰撞出了活力,非遗展示舞台更大了,热爱非遗、关心非遗、传承非遗的人更多了;西藏的布达拉宫、云南的丽江古城、景德镇的古窑遗址等文化遗产与旅游碰撞出了“火花”,遗址修葺保护得更好了,文化内涵传播得更远了。
千里运河,迤逦穿行。湖北大学生吴冰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感慨:“这就是课本里的京杭大运河,明清时代曾是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的生命线。”昔日“帆樯林立、万舟骈集”的盛景仿佛在眼前展开。
近年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无论是登上万里长城还是重走长征路,也无论是行走黄河两岸还是乘上长江游轮,人们既可以感受到国家伟大、历史震撼,也可以体会到中华文脉静水深流、中华文明海纳百川。
文旅融合 “强”了行业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有着天然联系。2018年4月,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诗和远方”走到了一起。
自此,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逐步深入,成效显著。各地纷纷出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政策文件,不断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形成了优势叠加的良好局面。“诗和远方”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中实现了更好联结,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夜幕降临,走进江西庐山西海柘林老镇非遗美食文创园,彩灯流光溢彩,游客三五成群,欢笑声此起彼伏,在这里,游客们身着汉服拍照打卡,尽情品尝美食,观看情景灯光秀《西海追梦》。“好惊喜,这里既有烟火气,又有小诗意,还能尝美食。”南昌游客李小羽说。
作为江西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庐山西海柘林老镇不断探索夜间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从传统单一的夜间餐饮转型到多元化消费场景。柘林老镇负责人李智说:“我们推出汉服游园、国潮演出、音乐节等特色活动,为游客打造了一场文旅盛宴。”
“以文化为内容、旅游为平台的文旅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广协会会长、南昌大学教授朱虹看来,“旅游与文化融合程度越高,旅游产品就越精粹,旅游吸引力就越强,旅游经济就越发达。因此,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从深度、广度上促进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旅加速融合让一个个目的地更具吸引力,也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网红”旅游城市不断涌现、热门文博场馆备受追捧、假日旅游市场持续火热……一波又一波的“文旅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正如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孙业礼在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答记者问时所说,从行业发展来看,文化和旅游产业链长、收益面广,涉及各行各业,文旅可以“加”百业,百业也可“加”文旅,百业加上文旅,既可以带来人气又能够开辟财源,就会出现人财两旺的好势头。“文旅不热都难,‘文旅热’不持续下去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