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谈】去泳池却忘了带泳裤怎么办

今天上论坛时看见了一个帖子,主题是“泳装和内衣有什么区别”。大家聊的实际内容当然是诸如“为什么穿泳衣被人看不觉得羞耻,内衣被人看到却会觉得不好意思”,又或者是争论“内衣和泳衣/比基尼和竞速泳衣究竟哪个更性感”。

但作为一个曾经的游泳运动员,我倒是对泳装和内衣之间的区别颇有些感悟——指实用性方面。

游泳算是一项“从娃娃抓起”的项目,大部分人从幼儿园中班就开始参加训练,一年练360天算是常事。长周期高频次的训练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一年里总有那么几天,你会忘了带泳具。

对于身处幼儿园或是小学低年级的儿童而言,忘带泳具几乎是个无解的难题。许多家长送孩子到泳校便离开了,训练结束后才会来接;另一方面低龄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比较短,就算家长跑一趟把泳具再送回来,训练时间也所剩无几。

所以当小朋友们哭丧着脸支支吾吾告诉教练自己忘了带泳具时,往往会被无情地告知:“下水,照常训练。”

但即便是低龄的小朋友,对于光着身子游泳依然还是会感到羞耻,而补救方法就是硬着头皮穿内衣裤下水。

通常为棉制的内衣裤相比于锦纶或涤纶制的泳装,最显著的区别当然是吸水性:棉制衣裤一旦下水便会变沉,一方面是在训练过程中增加了阻力,更重要的是会在游泳过程中不断下褪,而教练也不会允许你一手提着裤子一边训练,结果就是游着游着通常还是会变光屁股。

事情发生得多了,大家也逐渐有了改进办法。

初级改装就是从跑鞋里抽出一根鞋带,把内裤扎在腰上,这么一来就能起到基本的固定作用,无需再时不时提溜裤子。但这依然不是万全之计——遇上要跳台起跳的情况,通常就是一个猛子扎下去腰上只剩一根鞋带,当事人可能还毫无察觉,直到冲刺完回头看见队友帮忙打捞起来的内裤。

训练中不是每次出发都要上跳台,但轮到要上跳台的时候,通常也就是被队友们围观冲刺的时候

大家很快意识到,只要抽出跑鞋的另一根鞋带,进一步把鞋带和内裤边扎在一起,就能获得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棉制泳裤,除了游起来有点沉以及在水下颇为透明之外,几乎就没有什么显著缺点了(前提是你内裤上没印什么卡通人物)。

也算是“土法”系带泳裤

在小学那几年里,我走进更衣室,时不时就能看见队友正在熟练地抽鞋带。

当然,这些土办法无论再怎么改良,到了青春期也就没法用了。此时再忘了带泳衣泳裤就只能跑回家拿。幸好到了这个阶段,大家都有了自行车,家一般也距离不远,教练通常会掐个秒表,限制XX时间内赶回来,赶不上就挨板子——这么一来拼命赶路也算是填补了一些训练量。

以现在的条件回头来看,我们很容易提出一些更彻底的解决方案,比如“为什么不当场买一条新的”或是“怎么不在泳校摆一条备用泳裤”,但对于当年我们队里大部分家庭而言,参加游泳训练本就是一项额外家庭支出(尽管政策补贴下100元/月的训练费已经属于相当优惠),而泳校里有限的收纳条件也没有留备用泳裤的地方。

“凑合”才是最首要的解决方式。

也因此,当时大家使用起泳具来通常是加倍压榨,一条泳裤往往从“三角款”穿到“平角款”还舍不得扔,非要熬到下一次比赛再更新换代,“20D黑丝泳裤”甚至是“破洞游泳裤”在泳池里都不算少见。

直到后来随着莱卡面料逐渐取代锦纶或涤纶作为泳装的主要材料,并且价格下降,这样的情况慢慢变少。

泳池里因科技而发生的改变也不止于此。

最近我去游泳馆时也看见了不少参与启蒙训练的小朋友,现在的他们所使用的辅助工具相比当年的我们来说,堪称豪华。

游泳训练中,有时会要求运动员穿棉制衣服甚至是毛衣游泳,以此来增加阻力提高训练效率,类似跑步运动员绑沙袋负重跑。现在这样的功能已经由专门的阻力伞甚至是阻力墩取代。

“阻力伞”看起来工艺并不复杂,但是当年就是没有

如今的教练们也轻松了许多,戴着骨传导耳机的小朋友在水下训练,教练在岸上用对讲机就可以发号施令,不用像当年那样在岸边追着大家的耳朵大呼小叫;

最显著的区别是由智能手机带来的:现在用手机拍摄一段高清训练视频,自己看着分析技术动作已经司空见惯,但在十五年前,我们队里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曾见过自己游泳时究竟是什么样子,要纠正姿态只能听着教练和队友二手转述再闷头摸索……

毫无疑问,这些科技的助力正是竞技水平逐代提升的基础,很难想象当这一代的小运动员们长大时,让他们惊讶的又会是什么新玩意。毕竟我们当初的教练忆苦思甜的时候,最常说起的并不是泳衣泳裤,而是第一次在冬天跳进室内温水泳池的那一刻有多惊讶。

这是发生在2001年的一次真实的意外事故,那个主人公是我。 —— CaesarZX

热门相关:唐人的餐桌   一剑独尊   慕先生,来官宣   和我结婚我超甜!   和我结婚我超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