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秘鲁感受浓浓中国风美食
厨师在秘鲁餐厅颠勺。
本报赴秘鲁特约记者 白 冰
秘鲁位于南美洲西部,紧邻太平洋,从秘鲁首都利马到中国首都北京,直线距离约1.7万公里。虽然空间距离遥远,但两国人“舌尖上的距离”却近得多。在秘鲁,中国美食文化的影子随处可见,中餐可以说是秘鲁人“最熟悉的外国菜”,深深融入当地人生活。
CHIFA餐馆遍布大街小巷
每个第一次来秘鲁的中国人,都会对当地满大街挂着“CHIFA”字样招牌的餐馆印象深刻,因为CHIFA这几个外文字母的旁边,往往还伴着几个中国字,让身在异国他乡的旅人倍感亲切,也自然而然认为这是华人经营的中餐馆。不过,《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到餐馆里落座后才发现,虽然菜单上的菜基本就是“中国味道”,但从服务员到餐厅老板再到厨师,统统都是土生土长的秘鲁人。
秘鲁的中国菜餐馆被称为“CHIFA”,有人告诉记者,“CHIFA”一词源于中国粤语中的“吃饭”一词。19世纪中期,大批广东居民来到秘鲁。这些移民不仅带来了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国的传统美食和烹饪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化与当地秘鲁文化逐渐融合,产生了独特的“中秘菜肴”——用烹饪中国菜的方式烹饪当地食材,创造出另一种奇妙的风味。物美价廉的CHIFA菜颇受秘鲁老百姓的欢迎,造就了如今CHIFA餐馆林立街头的景象。
CHIFA餐馆里最常见的莫过于炒饭,当地人称其为Chaufa,从发音上看,这个词显然源自中文。除了炒饭,炒面也很常见。不论是炒饭还是炒面,烹饪方法都使用了传统的中国式爆炒,但食材100%源于秘鲁本地,如秘鲁的鸡肉、牛肉、海鲜和各种蔬菜,等等。在调味方面,既加入了中国传统的酱油、姜、蒜等,也加入了秘鲁特色的香料和调味品。如果其他人有机会到CHIFA菜馆吃饭,记者一定会推荐点海鲜炒饭,因为秘鲁海岸线长,盛产各种海鲜,大虾、鱿鱼、贝类配上中式炒饭做法,定会让味蕾十分满足。
除了炒饭和炒面,受秘鲁人欢迎的还有中国馄饨,当地人称其为Wantan。在秘鲁街头,馄饨餐馆也十分常见。这里的做法更接近粤式,秘鲁人常点煮馄饨,大厨将包好的馄饨与鸡汤、猪骨汤或海鲜汤一起煮,熬成美味的馄饨汤。另一种是炸馄饨,将馄饨炸至金黄酥脆后,蘸上酱油或甜酸酱食用。
去唐人街寻觅正宗粤式早茶
CHIFA餐馆是中秘饮食文化融合的有力体现,不过要想寻找正宗的中华美食,还是要到利马的唐人街。
利马唐人街位于利马市中心,靠近武器广场。和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一样,入口处有一个标志性的牌坊,巨型石狮分守两侧,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十分醒目。
唐人街里的中国餐馆鳞次栉比,粤菜馆很是地道。记者被一位本地朋友推荐,来到唐人街一家名为“中华楼”的茶餐厅吃饭,叉烧包、糯米鸡、炸春卷样样味道正宗。最让记者惊讶的是,虽然整个茶楼的饭菜和气韵让人仿佛置身广州当地茶餐厅,但座位上几乎坐满了秘鲁人。这位土生土长的秘鲁朋友告诉记者,她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每星期和家人来“中华楼”吃点心,这已经成为她们的一项家族传统。
除了“中华楼”这样的大餐馆,唐人街也遍布各种美食小店。其中较火的是一家名为“福建包店”的包子铺。门口经常排长龙,总能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买到包子的秘鲁人迫不及待地啃上一口,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大肉包的售价其实并不便宜,相当于人民币10元一个,不过分量较足,两个大肉包就能抵一顿饭。
“中秘融合”走入新式餐馆
今天,秘鲁的中餐依然在不断融合和创新之中,尤其是在利马和大城市库斯科,大量主打融合创新菜的高端中式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记者在库斯科走访了一家叫做“姜”的中式创新餐馆。红色的门柱上挂满了橘黄色的灯笼,传统的中国古典美搭配现代的简约风格,提升了整个餐厅的格调。
记者点了一份馄饨,与传统广式馄饨不同的是,汤里加了秘鲁特产的藜麦,另外,馄饨汤里还放了秘鲁国菜酸橘汁腌鱼的调料,别具风味。这些餐馆通过不断创新,将中餐与秘鲁本地文化和食材完美融合,打造出独特的美食体验,吸引了众多食客。通过这种方式,中餐在秘鲁延续的同时,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在美食之外,秘鲁还以各种方式记录华人的历史印迹。1999年,人们在唐人街主街的地面上镶嵌一块特殊的金属铭牌,上面用西班牙语刻着“中国人抵达秘鲁150周年”的字样。1849年开始,秘鲁劳动力短缺,大量中国劳工到秘鲁从事铁路修建、农业种植等繁重的工作,很多人选择在秘鲁落地生根。经过数代融合,如今秘鲁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具有中国血统,因此利马唐人街的规模在拉丁美洲首屈一指。华人后代也一改之前从事体力工作的境况,如今在秘鲁各个社会领域施展才华。长期在秘鲁生活的人一定对连锁超市“黄记”不陌生,这家超市就是华人创办的,目前已经发展成秘鲁最大的连锁超市集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