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闻乐见的换脸之下,是技术对人类的又一次冲击
过去的这一天,你的朋友圈很可能已经被一波小视频刷屏——而那些比较接近互联网行业的人,从昨天就已经开始狂欢了。哪怕只是随手一划,也能看到一大堆类似的视频,全部都是各种影视剧中的名场面,但主角的脸却变成了身边各路朋友们的面孔……
随之而来的,则是“50次用完了,我好寂寞!”的呐喊。
这一切疯狂的源头,几乎都来自一款叫作“ZAO”的应用。
1
就算你还没用过,从朋友圈的各种视频,大致也能猜到ZAO是什么:通过照片,把你的脸换到各类影视作品的名场面中去,制造出一个小视频,让你当主角。
短时间内的流量突升,甚至让它在苹果的App Store触发了监测机制,需要通过验证才能下载;而即使设置了每日50次的使用限制,应用的服务器还是因为太多用户而屡次宕机。
基本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桥段
这个“换脸”的小功能并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稍加回想,不难注意到它由来已久。
如果只是把图片中的人换脸,很早之前FaceU之类的应用就可以做到。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效果都有点糙,但在操作上已经足够便捷。
当然,你也可以把其他东西的脸换到自己头上
说到在视频中实现类似的效果,则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Deepfake,ZAO的换脸技术也大概率和它有密切的关系。
它的故事,熟悉互联网的朋友也并不陌生。2017年,一位ID叫Deepfake的用户将自己制作的AI换脸视频发布到了Reddit论坛上,而且,他选择的还是最直接最刺激的方式——为色情电影的女主角们,换上了盖尔·加朵等一众好莱坞明星的脸,效果几可乱真。
受害者的投诉让Reddit论坛很快封杀了他的账号,但这却直接让他开源了自己这个AI换脸项目的代码。没过多久,各种改良版的换脸软件在网络上散布开来,人们干脆直接把这种技术叫成了“Deepfake”。
即使是各大网站纷纷严格封禁Deepfake视频的今天,你也依然能在各处看到它的痕迹。今年年初,它还在B站大规模登陆了一次,在国内又带动了一波热度。
B站UP主“换脸哥”发布的朱茵换脸杨幂视频
而如果再向上追溯,其实Deepfake所仰仗的技术来自一种名为GAN(生成式对抗网络)的AI模型。曾在谷歌大放异彩的Ian Goodfellow以2014年的一篇论文奠定了它的基础,甚至被称为“让AI拥有了想象力”。
从那时起,“有想象力的AI”就逐渐离开了实验室的幕布,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中。但直到ZAO的这次突然开始在朋友圈病毒式传播之前,Deepfake依然是少数人的玩具,更多的人只有被动观看的份儿,没有亲自上阵的机会。
这也是ZAO能有如此迅速的传播的原因之一:它足够简单,足够有效率。
就像它在简介中说的那样,只需要一张照片,就可以完成换脸的操作。而且它把运算的部分放在了云端,避免了之前同类产品换一次脸要等6个小时的尴尬。同时,以各种网络上流行的影视名场面为卖点的营销思路,也抓到了网民们心里最痒的地方。当“熟人在玩+效果新奇+门槛低”的视频被上传到朋友圈后,很容易给人一种“没理由不去试试看”心理驱动。
2
但在快乐的表象之下,ZAO和所有那些看上去像魔法的新科技一样,身上有着无数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隐私问题。把人脸的信息交由第三方公司保存,真的安全吗?在不经肖像权人同意的情况下,这些UGC表情包会被恶意利用吗?
在ZAO的用户协议中,它看上去在试图避免这些纠纷的风险:
“如果您把用户内容中的人脸换成您或其他人的脸,您同意或确保肖像权利人授予‘ZAO’及其关联公司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人脸照片、图片、视频资料等肖像资料中所含的您或肖像权利人的肖像权,以及利用技术对您或肖像权利人的肖像进行形式改动。”(ZAO用户协议6.2)
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这么霸道的条款和严苛的要求,我们从未在其他和人脸相关的App中见过。
与此同时,因为涉及到大量影视素材的利用,ZAO在App的版权声明中还特意提到素材来源于用户自发上传,想撇清自己在这方面的责任。但整个App毕竟都建立于各类影视桥段的内容之上,只靠这一则短短的声明来达成无责,恐怕并不容易。
3
ZAO火了之后,外界最激动的应该就是各路互联网和新媒体从业者了。这个量级的刷屏效应,如今已经十分难得一见,是个大型热点,自然不能放过。因此从昨天半夜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很多文章来科普它的技术背景,解析营销思路,讨论潜在的版权纠纷,或者大谈其未来前景。
但我更关心的,是另一个层面的东西,关于技术本身对大众的冲击力。
ZAO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它用一种看起来糙糙的,近乎半成品却又很有效的方式,让大众体验了久违的“将新科技直白地作用在自己身上”的冲击感。
注意这个“直白”,科技始终在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但通常不会这么“显性”。比如现在越来越强大的手机美颜功能,你可能会惊讶于在美颜在技术方面的成果——对人脸部位的精确识别、多种多样的自定义选项、对“毫无PS痕迹”效果的努力逼近……但无论美颜技术有多强大,技术本身并不会刻意显露,甚至从很多产品设计思路来说,不引起用户太多注意力的技术才是最好的。
如今的ZAO恰恰相反,它单纯靠技术本身带来的新鲜感而引起人们的兴趣。从这个角度说,它不算一个成熟的产品。但成熟的产品又如何?这场换脸狂欢中,也许你会想起很久以前火过的脸萌,以及后来的ZEPETO和苹果的Memoji。虽然同样是在虚拟空间里再造一个自己的化身,但ZAO身上技术的体现程度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确实,ZAO换脸的效果远不能算完美,有很多一看就知的错误,但即便如此,依然能给人一种切身的技术感受。如果要说起“刷屏”的原因,技术力和切身感之间,后者可能占了更大的比重。
就像站在原地看着远方驶来的火车,直到它从面前经过,感受到带起的气流,才能意识到速度之快。而能点燃我们刷屏热情的事物,往往都带着一股这样的冲击力。
窃天之功,拥有哪怕一点点造物主的神力,挥手间改变自己目所能见的现实,这是人类一直上瘾的事情。莱特兄弟创造飞机如是,“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如是,Photoshop诞生如是,今天的“换脸”爆红亦如是。
在郑渊洁2006年写的《皮皮鲁与红桃老K》里,曾有过一个和如今的“换脸”类似的桥段:被开发了全部脑细胞的皮皮鲁为舒克贝塔做了一台超级电视,从此他们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连让自己变成剧中的男主角也轻而易举。
过去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也曾对这样的图景感到神往。当时的我认为,如果科技发展到这份儿上,那真是已经可以和传说中的魔法相比肩了。然而,科技的发展从来就不缺乏想象力,后来的Deepfake很快就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这个被写在童话里的幻想。
某款换脸APP下面的一条评论
当这些科技在暗线中缓缓积蓄起来之后,像ZAO这样高调的爆发就会突然出现。也许它会因为版权问题而退场,也许它会在短暂爆红之后被人遗忘,但此时此刻朋友圈的刷屏,人群的狂欢,都已经成为了科技发展的一个注脚。
脸萌昙花一现的热度
从Ian Goodfellow2014年发布的那篇论文,到Deepfake以合成色情电影的方式第一次亮相,再到ZAO在社交媒体上制造的这一波热潮,差不多是5年。这大概就是如今一项技术从出现到成熟,再到它的门槛被慢慢拆除,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花费的全部时间。
而我们仍不知道,在科技从一次爆发到另一次爆发之间,究竟会给我们的生活最后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