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拍网红遇上切尔诺贝利

抖音上的重庆,照片里的天空之境,动漫里的北海道,如今许多景点不再需要口口相传,而是通过各种渠道,快速走红。

这段时间,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成了又一个网红景点。

网络与现实的碰撞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发生地,切尔诺贝利早就名声在外,此前也曾对外开放过一部分区域。不过之所以会在最近成为网红景点,是因为两个月前美国HBO电视网推出的迷你剧《切尔诺贝利》。

这部剧一经推出就口碑爆棚,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人们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关注,切尔诺贝利最近的游客量也随之增加。

乌克兰政府的一项新政策,更是推动了人们前来旅游。7月10日,总统泽连斯基宣布,政府将取消切尔诺贝利景区的多项禁令,并将为游客专门建立一条绿色走廊,开放切尔诺贝利景区供游客观赏。泽连斯基称,这项命令的颁布,将使切尔诺贝利成为乌克兰经济的新增长点。

其实国外网友早就等不及了。在国外著名社交网站、INS风发源地的Instagram上,网红们近期纷纷进入切尔诺贝利,带头打卡。

于是,网络上极为流行的“INS风”,也随着网红和游客们,吹到了切尔诺贝利。但切尔诺贝利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使得一些网红的表达方式引来了争议,这位半裸的姑娘便是其中的代表。

有人认为,这种轻佻的举动,是对切尔诺贝利过去那段灾难记忆的一种亵渎。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会使她遭受当地尚未消散的核辐射伤害,不应提倡。

事情闹大后,照片里的这位23岁的俄罗斯模特,不堪网络上的议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该照片并非拍摄于切尔诺贝利,而是距离核电站4000多公里外的一个地方。她选择普里皮亚季作为定位地点,是因为觉得这样会有更多人关注。

关于她的争议还未消散,Ins上又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切尔诺贝利网红照片,也加快了网友“进军”切尔诺贝利的脚步。《切尔诺贝利》的编剧或许发觉了情况有些不对,需要站出来说些什么,于是他在推特上呼吁前来参观的人要牢记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惨剧,尊重那些牺牲的和遭受了痛苦的人。

只是为了证明到此一游

其实在众多打卡照片中,像俄罗斯模特那样引发争议的并不多。大部分人来到这里,无非是想在一些有明显建筑特征的地方,留影证明自己来过。

在INS上,切尔诺贝利的摩天轮出镜率极高,这是到此一游的最佳证明。

这座摩天轮位于普里皮亚季市的游乐场,游乐场原定于1986年5月1日开放,谁料还未开放,核电事故就在4月26日发生了。据说,摩天轮的表面金属附着了大量辐射物,因此游客被要求不允许触碰建筑物。

摩天轮一向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像是伦敦眼这样的摩天轮甚至都成了地标型建筑。切尔诺贝利的摩天轮既没有他们的名气也没有他们的规模,然而独特的气质和历史背景,同样让人过目不忘。

国外著名coser作品《最后生还者》在切尔诺贝利取景

荒废的游乐场,加上已经生锈的摩天轮,似乎奠定了某种末世般的氛围。因此,这里变成了很多摄影爱好者的取景地。

《使命召唤4》景点关卡“双狙往事”中,玩家最后的撤离点就位于这个摩天轮旁。在游戏里,摩天轮区域是玩家和NPC队友的撤离点,需要在这里与四面八方涌来的敌人对抗,直到己方直升机到达。

除了这里,还有一个游戏玩家十分熟悉的网红景点,在INS上十分受欢迎。这里叫做啄木鸟雷达。

啄木鸟雷达是前苏联政府在美苏冷战时期建造的军事防御设施,是前苏联军工实力的代表作品之一。《绝地求生》玩家对这里或许再熟悉不过,毕竟在机场搜装备,你得时刻提防着雷达上的人。

慕名而来的游客当然不会放过这个高耸的建筑物。合影的方式五花八门,有传统的秀恩爱牵手照,也有足够大胆的直接爬上了铁架。

此外,普里皮亚季城镇也是人们喜欢留影的地方。这座原本年轻的城市,经历了无人区三十年来的衰败,也保留了现代城市的模样,俨然一个人类突然消失后正在凋零的世界。

城市因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而兴起,始建于1970年。得益于切尔诺贝利发电站创造的财富,普里皮亚季的基础建设相当完善。30年后的今天,遭到废弃的普里皮亚季,其规划和建筑也丝毫不过时。

杂草丛生的街道,破败的教室,废弃的泳池,灾难过后的普里皮亚季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不过相比之下,最能代表去过切尔诺贝利的地点,自然还是核电站本身。

早些年,切尔诺贝利的四号反应堆还没有被石棺盖住,在那里合影留念的人必须身着防护服。如今,乌克兰政府连同欧洲各国出资建起石棺,将反应堆罩了起来。即便在石棺附近,能测量到的辐射值也在安全标准范围内。

石棺建成前

石棺建成后

现在的游客还可以进入核电站的控制室里参观,甚至在里面的食堂吃上一顿饭,这都成了网友争相打卡的地点。

被拱形石棺遮盖住的四号反应堆,很难在现实中见到它的内部结构。但你可以将CS:GO的地图Cache,看作是四号反应堆的模型。

Cache地图中文名为“死城之谜”,参考背景正是切尔诺贝利,如果向远处望去,你还能找到前文提到的摩天轮。

除去这几大景点,还有几样东西在切尔诺贝利相关照片中很受欢迎,比如INS上常出现的这三种物品。

居民撤离时来不及带走的玩具娃娃

用来测量电离辐射值的盖革计数器

这几样东西并非切尔诺贝利专属。但有了它们,再将位置定位在切尔诺贝利附近,这样即便本人不出镜,也能在INS上获得不少点赞。

切尔诺贝利在INS上的走红或许有些突然,但它并非今年才面向公众的。

早在2011年,乌克兰就开放了部分禁区供人们参观游览。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人类曾居住过的区域都已向公众开放。今年4月,白俄罗斯也宣布开放切尔诺贝利附近的区域作为景点。对于普通游客而言,现在报个旅行团去看看这片曾经的禁区,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

切尔诺贝利旅游价目表,一日游的价格并不算高

回不去的家园

即便已经作为景区开放,安全也有了一定的保障,但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切尔诺贝利注定不同于其他景区。

据资料显示,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数千人因辐射患癌去世,数十万人可能已经受到了辐射的影响,整个事故善后人员多达60万,造成的财政损失高达2000多亿美元。三十多年过去了,这片被核辐射污染的地区,仍然不适合人类居住。

许多影评人将迷你剧《切尔诺贝利》称之为真正的“恐怖片”。它不着重描述那些数据和损失,而是以肃杀压抑的氛围,和不同阶级角度的刻画,来还原那时人们面对核辐射这一未知危险时的脆弱。用扑面而来的真实和残酷,直接考验观众的承受能力。正因如此,《切尔诺贝利》才能在网络上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剧中第一批到达切尔诺贝利现场遭受辐射的消防员

事实上,在《切尔诺贝利》这部剧背后,还有影视作品很难向人们描述的苦难。

当年事故发生后,切尔诺贝利变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之一。苏联政府撤离了方圆30公里的几十万人,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在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所著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中,记录了许多切尔诺贝利附近居民的在撤离家园时的不舍与思念:强行留下的老人不得不和孤独作斗争,被迫离开的人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建筑物、门栏以及马路上,以此表达对家的留恋。如今,有些建筑物上仍然依稀可见人们的名字。

现在的切尔诺贝利,除了零星几家村民,以及景区内部的工作人员外,依然荒无人烟。

这些离开的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经历了苏联解体,经济崩溃,甚至乌克兰内战,与此同时还伴随着辐射病的折磨。

在INS上,你在Chernobyl(切尔诺贝利)以及Prypiat(普里皮亚季)这个位置和话题里,很少能看到有人上传切尔诺贝利纪念碑旁刻着俄文的石碑照片。那上面的所刻的字,是核电站爆发时离世的31人的名字。

很少有人拍摄位于切尔诺贝利镇的广场上,那些由被迫撤离、无法归来的姓名,组成的一个个木牌。

很少有人会用照片来反映,乌克兰切尔诺贝利禁区的进出口检查站有多么严格。当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边成为禁区后,许多盗贼跑来这里,将值钱的东西拿走倒卖。而这些带着辐射的物品,让许多原本未曾受到辐射的人成为了新的受害者。为了避免游客带来同样的结果,禁区工作者们不敢懈怠。

也很少有人在INS上炫耀照片的同时告诉你,尽管禁区的大部分地方都算安全,但有可能随便站在某棵树下,你所承受的辐射就会让你寿命折损。

检查站用于测量游客身上辐射的仪器

而与此同时,却有人用半裸的照片加上切尔诺贝利的定位,挑战着人们对这里的敬畏与好奇。或许正因如此,《切尔诺贝利》编剧才会忍不住站出来说,请在参观游玩的同时牢记这里曾经发生的惨剧,尊重那些遭受苦难的人。

毕竟,这里是很多人再也回不去的家园。

热门相关:诡秘之主   第一战神   隐婚娇妻,太撩人!   绝代神主   隐婚娇妻,太撩人!